古代,要想从关内到达东北,只有三条路可走,即卢龙道、古北口道和傍海道,前两条路径要穿梭崇山峻岭,道路及其难走,大军行进极其困难。而傍海道则不同,在辽西山地和渤海之间,是一条非常狭窄细长的平地,即“辽西走廊”,东傍大海,西靠崇山峻岭,所以在此所建的山海关,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对于很多人来说,关内关外的概念可能只是一种模糊的认识,究竟什么是关内关外?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关内关外的定义
关内关外,又称为关中关外,是指中国历史上长城以北和以南的地区,长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防御工程,始建于公元前7世纪,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依然巍峨壮观,长城以北被称为关内,以南则称为关外,这一划分主要依据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
关内关外的区别
1、地理位置
关内关外的主要区别在于地理位置,关内指的是长城以北的地区,主要包括华北平原、黄土高原、东北平原等;而关外则是长城以南的地区,包括西北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由于地形地貌的差异,关内关外的气候、植被、土壤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2、历史文化
关内关外在历史文化上也有很大差异,关内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北京、西安等古都,以及兵马俑、故宫等著名景点,关外地区虽然历史悠久,但相对来说文化底蕴较浅,主要以游牧民族为主,如蒙古族、满族等,随着历史的演变,关外地区的文化也逐渐丰富多彩,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3、经济发展
关内关外在经济发展上也有很大差距,关内地区作为中国的经济发展重心,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是中国的经济命脉所在,而关外地区虽然自然条件优越,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的限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关外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4、人口分布
关内关外的人口分布也有很大差异,关内地区人口密集,尤其是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地区,人口密度较高;而关外地区人口相对较少,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人口流动的加剧,关外地区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关内关外的联系
尽管关内关外在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但它们之间也有很多联系,无论是关内还是关外,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共同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记忆,随着国家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关内关外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人员往来、物资流通等方面的合作不断加强,关内关外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许多跨区域的生态保护和治理项目正在实施,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关内关外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概念,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也有助于推动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国家的繁荣发展。地理图文综合整理
关中
关中主体位于陕西平原,地处陕西中部,处于中国地理第二阶段。南临秦岭,北临鄂尔多斯高原,西临陇东高原,东临黄河。
关中历朝历代都被视为称王称霸的基石。如果形势一片大好,关中军可以南下攻取马蜀,再向东进军。如果形势对我不利,就可以进攻完就关隘,等待时机。同时,关中也是中原王朝管理西北的重要据点。
即“四关之内”,这四个关口分别指的是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
这四面都有天然的地形屏障,易守难攻,同时土地肥沃、民众殷实,所以自古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其实最早的天府之国说的就是这里,这比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称谓早了半个多世纪。
在古代文献中常有它们的出现,比如贾谊的《过秦论》中开头就有“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说的就是秦国的东面要塞:崤山与函谷关。
此处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秦末楚汉争霸中,常说的“关中王”,即入关进咸阳者就在当地为王,指的就是函谷关。
秦朝以前,关中是指从函谷关和萧山往西的这一片地方,关中的关是说的函谷关的意思。而关中也只是相对于关隘以外来说的。
到了汉代以后,由于西北地区先后迭起的汉匈战争与汉羌战争需要,先后在陇山设置了萧关在秦岭设置了诸散关,二关方才能够与函谷关、武关并论。从两汉开始,“关中”语词逐步与先秦语境中指称秦地的“天府”一词融合,并恰好配上了逐步流行开来的九州说中的“雍”字本义,“天府”与“雍”都有“四面山脉之中”的含义,关中也便逐步由“西谷关以内”的先秦语义,转变为“四关之内”的汉以来语义。
关西
为解除长安西北两面的军事威胁,汉武帝驱逐匈奴,收复河套,开辟河西走廊,并设立了河西四郡。这个时候,“关西”就取代“关中”来称呼函谷关以西的广阔土地。这种叫法比较流行于汉朝到唐朝这一段历史时期。(由于汉唐时期,洛阳在东,长安在西,两都几乎占据了一半的时间。统治者不再以关中平原为中心,而像周人那样把黄河洛阳这一片视为天下中心。
随着汉武帝为了照顾杨仆而将区谷关城由灵宝东移新安,新址西谷关偏离了原本位于关前的崤西古道,再加上黄河淤积,崤西古道险要性降低,函谷关的地位便在汉未以来,被曾经的桃林塞——潼关所取代。
鉴于新关深入关东容易绕过,曹操便在旧关以西修筑潼关来作为关东、关西的分界线。也就是说,历史上所说的关中,从三国时开始以潼关为界,函谷关退出历史舞台。
等到元明清三个朝代都定都北京后,关西的说法就从历史上消失了。
关东
关东在历史语境中有前后两个含义,周秦汉唐时期的关东,是指西谷关、潼关以东,语义大致与当时的“山东”、“关外”相重合,是指包括河洛中原在内的整个黄淮海平原。
汉唐时期的关西与关东(关中与关外)
宋元以降,由于华夏帝国的军政核心由关洛迁往北京,原本位于东西两京之问的西谷关、潼关、崤山等地标不再具有界分东西两京所各自代表的两大板块的意义。所以,周秦汉唐语境的关西关东便相继“失效”,不再使用。
随着辽西走廊通行性的改善,以及东北方向塞外族群威胁逐渐超过西北方向,位于华夏帝国后一千年帝都以东的山海关便具有了极强的战略地位,因此从明代中前期开始,关东逐步成为山海关以东的整个大东北地区的简称。“关外”也随着“关东”一道成为修饰这一区域的语词,至于“关西”,由于帝都所在的缘故,并没有随着“关内”一道成为山海关以西以内之地的称谓。
明清时期的关内与关东
关南
以太行山北部支脉为分界线,燕云十六州实际上被分成两部分。幽、蓟、瀛、莫、涿、檀、顺等七州坐落在燕山山脉附近,因此被称为“山前”。剩余九州位于大同盆地,是为“山后”。其中瀛州和莫州虽然归属“山前”,但却位于河北平原,是一个突出部,易攻难守。
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利用辽国内乱的机会出兵北伐。周军一举收复了瀛、莫二州,并夺取辽国新置的宁州。
这三州无险可守,所以辽人在三州北面修建了瓦桥、益津、淤口三关作为屏蔽,也一并被周军夺取。柴荣夺取的这三州十七县,宋朝统称为“关南”。
关内关外
明初,亲王守边使边将死战到底、不敢后撤。朱棣即位后,不仅取消沿边诸王的兵权,还把大宁、辽东等位置重要的亲王内迁。
朱棣死后,后继者文弱,主动放弃大宁、河套,修建万里长城来被动防御。沿着长城,明朝设置了九个军事重镇,号称“九边”。军事重镇不单单是一个城市,而是以长城为核心的军事防御体系,包含无数关隘。于是长城以北的地区,就被称为“关外”。
后金努尔哈赤崛起后,山海关的军事力量明显提升,山海关以北的地区开始称为关外,山海关以南的地区称为关内。比如清末时盛行的闯关东就是说的到东北去发展。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注:本文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 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 。 应公众号命名规则要求,原谭老师地理工作室更名为地理图文,谭老师讲地理更名为图文地理。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