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经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四川省深度贫困县和大小凉山彝区、乌蒙山片区扶贫开发县,到如今成功创建四川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县。马边,这个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彝族自治县,已是青梅、竹笋、茶叶等特色产业遍地开花,文旅小镇、传统村落焕发生机,彝汉儿女们正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跳着颇具特色的篝火舞。

3月25日,四川省报纸副刊研究会看乐山策马扬边小凉山大型新闻采访活动启动,来自全省各地的媒体代表,乘着春风共赴小凉山之约。从车间到园区,从村寨到景区,从学校到社区,沉浸式探寻马边高质量发展的新密码。

一看

马边河畔产业兴

3月26日,媒体代表们来到四川蜀能矿产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蜀能矿产)实地走访。黑色粉末状物是我们工厂的产成品磷酸铁锂,2024年8月份全面投产以来,市场订单稳定,处于满产满销状态。随着讲解人员的介绍,蜀能矿产的日常工作场景呈现眼前。

在磷酸铁锂厂区内,生产线上巨型投料装置如漏斗般耸立,大大小小的管道四通八达,一排排一组组仪器仪表和设备井然有序,川流不息的AGV小车与各生产流程紧密对接,一袋袋检验合格封装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有序装车这里的产品,正源源不断送往比亚迪全国各地的电池厂,使用在高端车型仰望系列上,产品销往海内外市场。

自2022年12月,蜀能矿产动工建设以来,不仅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还为马边的产业带来了持续的活力。目前该公司拥有90余人的各类专业研发、技术管理团队,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20人,占22%。此外还有220名各类产线工人,他们都来自马边及周边地区,其中138人为彝族,占63%,一线员工平均收入5000到6000元。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在马边广场对面,坐落着一家食品加工企业四川德顺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德顺源),这是一家专业从事真空冷冻干燥食品、热风干燥食品和单体速冻食品加工,集种植养殖、研发、生产、国内外销售于一体的现代产业科技企业。

走进德顺源生产车间,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映入眼帘。大型真空冷冻干燥机嗡嗡作响,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有序处理新鲜柠檬,一袋袋加工完成的产品也在同步进行打包。作为山区,马边的竹笋资源丰富。德顺源依托这一优势创新推出各类竹笋产品,目前该公司已经在马边民主、荣丁、大竹堡、永红等乡镇实现了竹笋批量收购,可达成3000吨左右的鲜笋销量。

带给我很大的震动,这里的产业发展超出预料!四川省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华西都市报总经理(总编辑)助理、编委谢梦,被马边秀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所吸引,更对产业转型升级印象深刻。

二看

民族村寨文旅旺

卡莎莎在彝语中是谢谢你的意思。采访期间,媒体代表们来到位于福来村的卡莎莎乡村度假区,这里修建着各种充满彝族文化风情的小院民宿。

从山脚而上,栈道两旁的茶树在清晨的阳光下抽出新芽。作为马边特色产业之一,茶叶为当地乡村振兴泡出浓香一笔。此前朋友送了我高山茶,来到福来村后,才知道原产地就在这里。成都市成华区融媒体中心执行编辑戴长伸作为一个高山茶爱好者,在此次采访中与自己喜欢的茶叶不期而遇。

近年来,马边围绕茶叶产业,开发建设了麻辣小镇、彝族村落、天府旅游民宿等一系列农文旅项目,并依托省三星级茶叶现代农业园区、宝华山摩崖石窟造像、猫猫坪诺苏熊猫家园等载体,开发打造云上福来国家4A级旅游景区。据马边彝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统计,茶旅融合项目一年能吸引游客约11万人次,收益可达3000万元。除此之外,马边还常态化举办中国彝茶文化节、小凉山采茶节、茶产业与彝文化研讨会论坛等活动,展现马边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以节造势,推动茶旅深度融合。

长桌宴、竹竿舞、情歌对唱马边民主镇的玛瑙苗寨也是一绝。阿妹站在寨门口,手捧一碗拦门酒,贵客你若进寨来,先喝一碗拦门酒在寨子门口,身穿节日盛装的苗族姑娘等候在道路两旁,踏着悠扬的芦笙调,唱着动听的祝酒歌,为媒体代表们献上苗家米酒。

健康酒、勤劳酒、富裕酒、幸福酒一杯杯酒承载着苗家儿女的祝福。据了解,玛瑙苗寨以其独特的苗族文化吸引游客,通过深度挖掘苗族文化,结合当地旅游发展,带动了群众致富增收。未来,苗寨计划与周边景点结合,打造文旅、农旅融合的旅游项目,进一步提升知名度和吸引力。

三看

文化教育新篇章

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

彝绣,是彝族人的无字史书。1700年前,彝族的祖先就用黑、红、黄三色,绣出羊角纹、火图腾,把对太阳的崇拜、对生活的热情,一针一线缝进衣裳。四川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彝族手工刺绣传承人、四川马边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乔进双梅从小就对彝绣耳濡目染。

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用零投入、零成本、零风险三零模式,将老手艺变成新饭碗。在马边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内,媒体代表们不仅了解了彝绣文化历史,还实地体验穿戴了彝族服饰。据了解,在彝绣产业的发展推动下,当地打造了集设计、制作、网络直播带货等一体的彝绣综合服务中心,还在6个片区设立了工作站,在15个乡镇全覆盖开设培训班,构建了1社6站15班的网格化服务体系。成功带动了831名农村妇女居家灵活就业,人均年纯收入增加超1万元。

文化的传承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马边属于彝区、山区、深度贫困地区三重叠加地带,受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家庭条件、传统思想等因素影响,偏远乡村一些学生到十多岁才从小学一年级起步,其中以彝族女孩居多。如何打破这一局面,推动当地教育发展?马边给出自己的答案。

走进第二初级中学暨桐华学校,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学生们郎朗的读书声让不少媒体代表十分震撼。作为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马边扶贫先扶智,2019年夏天,马边在全国首创桐华培优班,28名大龄低年级学生走进碧桂园职业中学,他们平均年龄12.8岁,最大的16岁,知识掌握程度普遍只有小学一、二年级水平。同时,马边相继出台各项政策和实施方案,通过深入推进学前学普2.0 行动、全面落实资助政策和帮扶政策、深化东西部协作等,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在教育系统落地落实、开花结果。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拍,眼前是翻天覆地的彝乡面貌,脚下是生机勃勃的发展热土。曾经安边保民的山中小城早已日新月异,一步千年,成为小凉山一颗耀眼的明珠,青梅竹马,边城茶香亦成为小凉山彝区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成为各民族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和美乐章。(消费质量报全媒体记者 何馥君)